- 概要
- 旅游
- 历史
- 地理
- 经济
- 文化
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临濒渤海,辖11处镇、5个街道办事处,1018个行政村,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9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8万人。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镇、朱桥镇、郭家店镇、金城镇、平里店镇、驿道镇、程郭镇、虎头崖镇、柞村镇、夏邱镇、土山镇。
莱州有108公里海岸线,可供开发的浅海面积150万亩,滩涂总面积15万亩,盛产鱼、虾、贝、藻类海产品200多种,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湾扇贝养殖基地,对虾、梭子蟹、文蛤、鲈鱼等鲜活产品可直接出口。
境内现已探明开发的矿产有30多种,可供开发的有黄金、花岗石、滑石、萤石、菱镁矿、卤水、石墨以及铁、银、铜等资源。其中,黄金储量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卤水可开采储量3.3亿立方米,居山东省之首;石面用大理石、花岗岩储量3.8亿立方米,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北方石材出口基地”;滑石、菱镁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莱州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种子、水果、水产、畜牧、蔬菜、花卉、银杏等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农林牧渔业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位。工业经济已形成黄金、建材、盐及盐化工、食品、轻纺、机械、电子、汽车配件等28个门类,200多个行业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作为全国唯一的“民营科技密集区”,莱州科研事业成绩显著。著名育种专家李登海培育的掖单、登海系列玉米良种已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3.5%,并保持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丰抗系列大白菜种、珍珠系长毛兔也已推广到全国,万亩海湾贝类人工养殖技术工程获得成功。 莱州,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先后跨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前十名、“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行列、面向新世纪,莱州市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开放型、现代化海滨城市”,友好、守信、实干、文明的莱州人民愿与国内外朋友真诚合作,共同创建美好未来。
莱州市古迹很多。古时候,秦始皇、韩信、汉武帝、宋太祖、宗泽……,都曾经到过莱州,并留下祭祀阴主、会神祈雨等优美故事。苏东坡路过莱州,游山观水,见景生情,留下多个诗篇。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也是在这里装订成册。
莱州市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丰厚的区域,有新石器遗址3处,故城遗址8处,古墓4处。为山东省文物大县之一,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
古遗址
(1)文化遗址 蒜园子新石器遗址,出土夹杂红褐陶、灰褐陶、红陶、泥制黑陶盆形鼎、罐形鼎,有附加堆纹和弦纹纹饰的陶片及石斧、石锛、石磨棒等石器。关家桥新石器遗址出土残半月形双孔石刀、残扁平石器、红陶片。西大宋新石器遗址出土残石刀和夹砂红陶片等。经国家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鉴定为新石器中、晚期遗址。证明他们都是莱州市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2)古城址 夏过国都城遗址、商沙丘城遗址、当利故城遗址、临朐故城遗址、阳乐故城遗址、阳石故城遗址、光州故城遗址、曲台故城遗址。汉代当利故城遗址出土铜器有:正方形刻字铜印、铜狗、铜铺首、铜镜片等,货币有五铢钱、货泉、货布、大布黄千等,铁器有釜、铁权、匕首、矍、铲等,陶器有瓮、壶、盒、扁壶、豆等残件,有长方、正方、弧形砖和子母口砖,有筒瓦、板瓦和圆形、半圆形瓦当等,饰文字、鸟兽、云纹等图案。其他出土文物分别有绳纹、布纹陶片,五株钱、刀、剑等。这些在两千到四千年前的故城遗址和出土文物,分别说明四千多年和两千多年来,在莱州大地上演绎着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参与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创造。
(3)大基山道教遗址 大基山,又称东莱山、掖山。《史记》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东莱山即大基山,海拔300米以上的峰顶10个,主峰海拔478米。《掖县志》记载:“掖水出焉,中为邃谷曰道士谷,刘长生修真处也”。此处群峰环抱,中为幽谷,谷呈葫芦状,方圆近5公里,群山环列,白云缭绕,峭壁陡立。谷西南至东北角一条小径蜿蜒穿谷而出。此处自古被称为“郡之甲胜”、“一郡之最”。谷中大基名泉,泉声丁冬似琴,是古掖县八大胜景之一。历有道士、道姑在此修身养性。宋末元初,全真教七真人之一——邱处机曾在此修炼,并在西侧摩崖留有题刻,故此山谷称为道士谷。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于公元512年于公务之暇率僚佐、携道友来此山中谈经论道,吟诗挥毫,设仙坛五处。道士谷东北端一孤峰,巨石崔巍,形若花冠,人称“莲花盆”,盆内刻有“玄灵宫”三字。道士谷中的先天观,由全真道随山派创始人刘长生所建。金承安年间,刘长生奉金帝御旨在道士谷建观,注经传道,并书法刻石,直至羽化。
(4)寒同山道教遗址 寒同山,西连云峰山,北依大基山,主峰海拔337米,是云峰山森林公园的组成部分。《莱州府志》记载:“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里,又名神山,掖水发源于此”。《掖县志》记载:“寒同山,光水出焉,俗名神山,有洞七,石像四十有九(今仅见36座石像),山阴有姑洞亦有石像,元时皇姑学道之所,山脉连神山文峰高望,东西共九峰,又名九仙山”。在山腰巨大的崖壁上,凿有六处道家石窟,称“神仙洞”。寒同山石窟建于金元,道家造像造型古朴,线条明快,是研究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据碑文记载,神仙洞系全真教七真人之一——刘长生弟子宋德方所开凿,刘长生曾在此山修炼。洞分上下两层,上层四洞较大,下层两洞较小,6座石窟名为“长春洞”、“虚皇洞”、“五真洞”、“七真洞”、“真官洞”、“刘祖洞”。石雕造像材料均为雪花白大理石,雕像制作精细,造型圆润,或坐、或卧、或垂目论经,造型传神,肃穆端庄。在长春洞中,陈抟道祖卧睡正酣。寒同仙洞为县内八景之一,在《大清一统志》和《读史方舆纪要》中,均见记载,甚至名传东瀛日本。金末元初,全真教著名大师邱处机、刘长生等都曾在此造观修真,并从这里率徒周游九州。寒同山神仙洞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石刻
云峰山又名文峰山,位于莱州市区东南15里处,海拔326米,因主峰东西两侧各有一峰,形同笔架,又称笔架山。其西连高望山,东接寒同山。站在云峰山顶,可北望沧海,南眺群峰。虽海拔仅300余米,却山岩耸秀,林壑优美,景色宜人,更以其拥有众多的北朝刻石而蜚声艺苑,驰名中外。这些北朝刻石为南北朝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的手书碑记、诗赋、题名等,是书法艺术的稀世珍宝。主要刻石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云峰山共有历代刻石37处,其中北朝刻石17处(北魏16,北齐1),另有宋、明清刻石18处。除一处明代石刻在山阳,其余均在山阴与极顶。刻石多处在突兀岩石侧面,以山势取之,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或矗立,或斜依,或偃卧,由山腰散布至山巅,形成天然碑林。其中最负盛名的《郑文公下碑》,刊于永平四年(511),刻面为一巨岩自然平整断面,稍经加工,高2.65米,宽3.67米,为山中诸刻石之冠。碑文正书51行,每行29字,计1243字,记述荥阳郑氏家族历史及郑道昭父亲郑羲生前事略,其书法谨严浑厚,刚劲秀美,堪称一代名作。由于石质坚优,刻工精巧,刻石虽距今近一千五百年,依然字迹清晰,点划棱角分明。全碑除残损几字外,余皆保存完好。堪称全国书苑的一支奇葩,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云峰山刻石是北魏书法艺术三大宝库之一,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书体介乎隶楷之间,被誉为“隶楷之极”,被日本书法界评为“中国名碑第一神品”,是研究我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莱州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在此地域上的历史事件,浩如繁星。它们记录了莱州人民生存繁衍、创造文明前进的脚步,记录了历史沿革,记录了战乱、灾祸和磨难。因篇幅所限,仅举几件简述如下。
1、秦始皇三山祀阴主 秦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东巡海上,祀阴主于三山,并于峰顶盘石凿酒樽九个。
2、汉武帝三山祀阴主 汉元封二年(前109)春大旱,汉武帝到县城东北的万里沙处祈祷天神降雨,并至三山祭祀阴主。
3、朱万年守城-莱州人为什么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 崇祯四年(1631)冬闰十一月二十八日,登州(治所今蓬莱)将领李九成、孔有德兵变吴桥(今河北吴桥县),连破济属6县。莱州知府朱万年闻后,昼夜运储粮草器物备战。次年正月,叛军攻陷登州、黄县,直逼莱州城。此时朱万年部署已毕,官绅将吏各守其门,他自己坐镇南门。二月初一,新任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抵城,初三,叛军步、骑万余,兵围莱州城。四日开始攻城,炮轰、火烧、掘隧道、搭云梯,用尽种种伎俩,莱州城仍巍然屹立。其间,巡抚徐从治中炮身亡,朱万年协同谢琏戮力同心,坚守孤城。兵变消息震惊朝野,朝中剿、抚之议争执不下。叛军攻城无术,便诈降,此时,兵部主抚派使臣正到达叛军军营,不容不信。七月七日,朱太守未听劝阻,出城受降。刚到敌营便被缚,遂诱叛军至城下,大声向城上喊道:“我已无生理,贼精骑尽在此,急击之勿顾我也!”守军不忍。朱万年挺身顿足大声辱骂以激怒叛军,叛军乱刀砍下,朱万年壮烈殉难,实践了其生前“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的誓言。城上军民见状,弩炮齐发,毙敌过半。军民众志成城,拼死拒敌。朝中,莱州人刘耳枝接到家乡急报,即刻持奏章面见皇帝,被主抚派挡住。为救家乡危难,一头碰死在金銮殿外。皇帝得知真情,将兵部主事下狱,急发关宁兵,八月十九日解了莱州之围。朱万年获赠太常寺卿,赐祭葬,并在殉难处建忠烈祠。
据说,叛军将领??的莱州!纸糊的登州”一语,流传至今。莱州民间,至今仍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就是为了避开太守朱万年七月七日殉难日。
4、杨震以“四知”却金 汉永初二年(108),被称为关西孔子的杨震赴任东莱郡太守,途经昌邑县(今金乡县)。因在荆州刺史任中曾荐举过才华出众的秀才王密为昌邑县令,时任昌邑县令的王密于暮夜之中赠十斤黄金致谢,杨震以“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收了所赠的黄金。杨震到任后,为官清正廉明。后人在莱州府署修了“四知堂”以示纪念和颂扬。
5、洪武年间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时候,由于战乱、瘟疫、洪水、旱灾等天灾人祸,莱州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一片荒凉。明朝洪武二年(1369)朝廷从四川向莱州大量移民。根据调查和村碑记载,677个村(大多数是平原村)是直接从四川移民过来的,占到莱州市村庄总数的63%以上。
1、地形
莱州拥山海之利。地势自东南部低山向西北部沿海低地呈台阶式下降。其中低山占10.25%,丘陵占48.12%,平原占41.63%。
2、山脉
境内有云峰山、胡家顶、大泽山、九顶莲花山、大基山、凤凰山、黄山、鹏鹤顶、游优山等主要山峰55座。
3、水文
有南阳河、王河、朱桥河、龙泉河、苏郭河、龙王河、沙河、胶莱河等河流16条,除胶莱河外,其余河流皆发源于本市的东南山区,源近流短,属季节性河流。海岸线长108公里,百里海岸沙滩连绵,海水澄净。有三山岛、石虎嘴、刁龙嘴、海庙后、虎头崖、太平湾等自然港湾,皆为人间佳境、旅游胜地。莱州湾浅海水域离岸6公里,有一面积为0.35平方公里的芙蓉岛。
4、气候
莱州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莱州自然资源丰富,堪称藏金埋玉之地。已发现矿产资源30多种。现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黄金、莱州玉、滑石、菱镁石、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磷灰石、钾长石、萤石、铁、银、铜、铅、锌、钼等。其中,黄金储量居全国首位,滑石、菱镁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卤水储量居山东省首位。农副产品有粮、油、肉、蛋、蔬菜、水果、葡萄、大葱、月季花等等,以品种优、产量高闻名遐迩。故莱州有“山东粮仓”和“月季之乡”的美誉。海产品有蟹、鱼、虾、贝、藻等300余种。其中对虾、梭子蟹、文蛤、大竹蛏被称为莱州“四大名鲜”,举世闻名。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0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亿元,增长?16.5%?。三次产业比重为14.3∶48.9∶36.8。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86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实现财政总收入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42.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7亿元,比年初增加10.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7.7亿元,比年初增加7.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5亿元,比年初增加6.1亿元。
近年来,莱州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既快又好、协调发展的态势。年实现生产总值233亿元,平均年增长1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近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13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元大关,已经达到27211元。是山东省 30个经济强县和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农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林、牧、渔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的战略方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结构加速升级,产业特色开始形成,全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达到279家,年工业总产值达229.5亿元。莱州是中国黄金生产基地,黄金生产能力占全国黄金产量的 13.4%,占山东省黄金产量的52.7%。 金仓矿业公司、天承生物金业公司和焦家金矿在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单位和指定“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后,精炼的品牌国际产品黄金产销两旺。莱州已成为中国北方石材出口基地,由于石材资源丰富,加工设备先进,首都天安门广场、中华世纪坛、北京、上海、深圳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都闪烁着莱州石材的风采。2003年4月,莱州被中国石材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石都”。总投资30亿元集生产与贸易于一体的“中国(莱州)国际石材城”使莱州成为亚洲的石材集散地。莱州是全国日晒盐出口基地和中国北方盐化工生产基地,年产原盐 100 万吨,纯碱 6 万吨,溴素 8000 吨,溴系医药中间体100吨。目前,莱州制盐、制溴等生产工艺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交通运输全面增长;旅游业持续升温。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对外经济贸易稳定增长。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4.8亿美元。财政税收保持较快增长。财政年总收入达1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8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5546元。金融形势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为16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2亿元。
进入“十一五”,莱州经济着力构建“六大支撑体系”。打造“两带五区”,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机电、建材、黄金、盐及盐化工,到2010年,二产增加值将达到282亿元;莱州港口建设正在完成5个5万吨、2个3万吨和3个2万吨的泊位建设,完成后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3千万吨;莱州的城市建设正在按照“开发新城区、提升老城区、建设临港区、膨胀中心镇”发展,面积将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
莱州市市域区位优越,是联结山东沿海开放前沿城市与内地后方的枢纽。古时的官道在市??古县的要道。现在村村通公路,境内有威乌高速公路、大莱龙铁路,沿海有莱州港。交通方便。
莱州民居向以牢固著称。历代形成多为“四合房”或“四合院”。北面房称正房或上房,一般三至五间。上房高于厢房(东西两旁的房子),且东房高于西房。门楼建筑多为砖瓦古式,家境富裕的门楼,有雕刻的梁、檩、揪和搭椽、靴头、砖刻、翘头、花脊、彩塑等漂亮的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改为能进出车辆、简易大方的新式门楼,且两侧和门额镶以石刻对联和匾额。房屋的脊檩、椽、八字木、挂柱上都贴着红纸墨字的吉语。数百年仍字迹清晰。脊檩上贴着“上梁大吉”,挂着“红搭稍”(红线拴着一小块红布)和“太平钱”;八字木(梁上承重椽子的斜木)上贴着“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正遇紫薇星”一类的吉利话。独具特色是浅海的海带(一种生长在海水里浅滩上的扁长叶子的水草)屋——海带房。
海带房 一般为砖、石、木、草或土坯、草结构,贫富都可以建,差别在砖、石、木的有无和质量,由于海带层厚,冬暖夏凉,是最佳民居。在海带屋内手机无法通话,说明它对于微波有阻断、屏蔽作用,在现代深受微波辐射之苦的人来说,可称为是绿色环保、生态民居、世外桃源。
近年来,莱州市地名主管部门和规划建设部门联合组成专门班子,正在编制莱州市地名规划,依据城区和市区、镇街驻地建设规划,以“弘扬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展现独特的地理文化”为主题,为城区和镇街驻地街巷进行系统地命名、更名设计,将对提升莱州市城区和市区的文化品位,展现 “千年古县”的风采画出更新、更美的蓝图。